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跃研考研网二维码

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新闻传播学专业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824)考研笔记(四)

时间: 2020-12-10 10:58:55 浏览: 240 上传人: fgl 下载次数: 0 格式:pdf
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新闻传播学专业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824)考研笔记(四)​(2)传播渠道—多样性 电子邮件、万维网站、聊天室、BBS、博客、网络游戏、SNS、微博等。越是成熟的网络 群体,在网下的交流越多。现实与虚拟空间传播的交织,成为网络群体传播日趋成熟后的一个走向。

(2)传播渠道—多样性
电子邮件、万维网站、聊天室、BBS、博客、网络游戏、SNS、微博等。越是成熟的网络群体,在网下的交流越多。现实与虚拟空间传播的交织,成为网络群体传播日趋成熟后的一个走向。
(3)传播者——身份公开性与匿名性并存
完全在网络中形成的群体,需要通过固定的昵称来获得一个稳定的角色,具有公开性;匿名性可能带来传播的活跃,逃避某些言论带来的惩罚性后果,也难免会被某些成员加以恶意利用。
(4)传播情境——虚拟化环境中实在的结构关系
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成员间的现实关系是存在的,会形成权力中心,包括成员间的认同关系,结盟关系等,网络中的群体传播,往往是一定结构关系影响下展开的。
①取决于群体结构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在权力中心突出,结构关系紧密的群体中,群体压力更大;
②群体压力是否产生作用,与“群体承诺”有关,即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度与依赖度。网络中群体内部结构关系的形成

群体压力在网络环境下作用的产生:

①在完全空白的状态下,通过自然的选择机制形成;
②对现实中群体权利关系的继承或重新赋权。(影响因素:交流的信息量、文字表现力以及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力)。
(5)传播动力——群体认同与群体承诺
让个体留在一个群体内,对群体产生忠诚度,并在必要的时候能与其他成员采取统一的行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需要通过参与到某个或某些群体中,获得自己的社会归属感,以避免个体的孤立。
①群体认同:也称“群体归属感”,指群体成员因为从群体活动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②群体认同度:高认同度、中认同度、低认同度、无认同度。
③群体承诺:指个体认同并卷入一个群体的强度。不同于任何人进入组织,及其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种“心理合同”或“心理契约”。
性质:情感取向:强调的是“意愿”,称为“情感性承诺”。

工具取向:通过计算来决定是否在群体内继续“留任”,称为“继续性承诺”、“留任性承诺”或“工具性承诺”。
规范取向:强调的是“应该”,称为“规范性承诺”。
3.网络传播与群体心理
(1)社会助长作用:罗伯特·扎伊翁认为,他人在场时,会形成一种社会唤起,即促进趋同式的反应,其结果促进简单行为,削弱复杂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事人们能做得更好,而复杂的事则会做得更差。
(2)社会懈怠:群体也可能使个体产生懈怠,且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付出努力的程度也随之减小。在群体条件下,人们会受到搭“集体便车”的影响,如果哦in国家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的话,个体往往会减少自己的努力。
(3)去个体化:在群体情境中,人会失去自我觉知能力,从而导致个体失去自我和自我约束。
(4)群体极化:群体讨论往往会强化其成员的比较初意向,使偏激者更偏激。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共同态度,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点赞 点赞 收藏 收藏 分享 分享 关注 关注 “跃研考研网” 公众号,回复 “真题” 获取全套真题资料~
分享到:
温馨提示

取消 下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