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长考研资料 问答百事通 院校数据库 2021考研成绩查询 考研调剂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文章资讯辽宁大学2020年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辽宁大学2020年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2019-10-18 浏览 194 来源: 辽宁大学研究生招生办 作者:

科目代码:331               科目名称:社会工作原理

满分:150分 

第一章  社会工作导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

一、社会工作概念的内涵

(一)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角度

(二)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二、 社会工作的分类

(一)按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分类

(二)按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三)按社会工作的对象进行分类

(四)按社会工作的方式进行分类

(五)按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方式进行分类

(六)按主办机构的性质或经费来源进行分类

(七)按专业水准进行分类

(八)综合式分类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异同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

(一)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发展过程

(二)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一)社会福利的内涵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四、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二)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

(一)社会服务的内涵

(二)社会服务的分类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异同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性质

一、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三、当代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特征

(一)多样性

(二)整合性

(三)建设性

(四)挑战性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复原的功能

二、配置资源的功能

三、预防的功能

四、发展的功能

五、稳定社会的功能

第二章  社会工作发展

第一节  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二)时代背景

二、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一)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四)英国的睦邻组织运动

(五)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六)“福利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三、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相继形成并各领风骚

(一)个案工作方法的形成

(二)小组工作方法的形成

(三)社区工作方法的形成

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整合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社会工作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共作

(二)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

(三)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机遇

(四)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价值

第一节  价值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一、价值的界定

二、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三、社会工作的价值结构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二、关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不同概括

(一)戈登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

(二)比斯台克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

(三)柏伊姆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

(四)泰彻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

(五)列维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

(六)莫拉莱斯和谢弗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归纳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矛盾

第三节  形成中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工作关于个人的价值

(二)社会工作关于社会的价值

(三)社会工作中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统一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与中国文化契合的可能性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专业伦理的含义

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建设

(一)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

(二)台湾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三)中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意义及发展

一、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一)理论及其功能

(二)理论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结构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及特点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围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特点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

(一)社会工作宏观理论

(二)社会工作中观理论

(三)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四)社会工作的四大传统范式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社会学的社会福利研究的演变

(二)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三)冲突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

二、经济学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福利经济学

(二)凯恩斯主义

(三)新剑桥学派

(四)马克思主义

(五)新保守主义

三、心理学相关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人文主义理论

(四)群体动力学

四、系统理论

(一)一般系统理论

(二)生态理论

(三)生态系统理论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

一、预估理论

二、干预理论

第五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建构

一、本土社会工作理论不足的制约性

二、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构建 

第五章  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人的行为

(一)行为概念

(二)人的行为特征

(三)人的行为的种类

二、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涵义

(二)社会设置涵义

(三)社会环境和四个层次

三、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机构角度

(二)发展角度

(三)运行角度

四、人的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人的行为的三个层面

一、生物生理层面

(一)生物生理制约因素的表现

(二)遗传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二、心理层面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

(三)认知心理学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三、社会层面

(一)社会系统对人行为的意义

(二)社会系统运行方式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第三节  人的行为与各生命周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第六章  社会工作过程

第一节  社会工作过程的要素

(一)社会工作者

(二)案主

(三)机构与设施

(四)自然与社会环境

(五)社会资源

(六)干预行动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

(一)社会工作者的界定

(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层次划分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弱势群体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分类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  

三、关注弱势群体过程中的社会和个人的角度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含义

(二)社会工作专业关系基本特征

(三)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重要性

第五节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

(一)三阶段说

(二)四阶段说

(三)五阶段说

(四)社会工作实施过程及模型

第七章  个案社会工作

第一节  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界定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和不足

(一)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优势

(二)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不足

三、个案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个案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

一、功能派个案社会工作

二、心理社会派个案社会工作

三、问题解决派个案社会工作

四、行为修正派个案社会工作

五、任务中心派个案社会工作

六、通才实务派个案社会工作

七、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第三节  个案社会工作实施的原则与程序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原则

二、个案社会工作的程序

(一)个案社会工作的一般程序

(二)个案管理的基本程序

第四节  个案社会工作的技术、技巧

一、个案会谈

(一)个案会谈与一般谈话的联系和区别

(二)个案会谈的类型

(三)个案会谈的阶段及技巧

二、家庭访谈

(一)家庭访谈的功能

(二)家庭访谈的发生条件

(三)家庭访谈的注意事项

 三、个案记录

(一)个案记录的内容和意义

(二)个案记录的方式

第八章  小组社会工作

第一节  小组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历史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意义

二、小组社会工作与个案社会工作的比较

三、小组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类型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类型

(三)小组社会工作的治疗要素与动力分析

四、小组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小组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二、治疗模式

三、交互模式

四、折中模式

五、整合模式

第三节  群体运作的过程与小组社会工作的程序

一、群体运作的过程模式

(一)泰伦和迪克曼的四阶段模式

(二)加兰德、琼斯和克罗德尼的五阶段模式

(三)塞瑞和葛林斯基的七阶段模式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程序

(一)前期准备

(二)小组形成

(三)沟通协调

(四)达成目标

(五)结束工作

三、小组社会工作计划书的设计要素

第四节  小组社会工作实施的原则与技巧

一、小组社会工作实施的原则

二、小组社会工作的一般技巧

三、社会工作者组织小组的技巧

四、社会工作者控制小组的技巧

五、社会工作者主持讨论小组的技巧

第九章  社区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基本内容

一、社区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社区概念

(二)社区与社会区别与联系

(三)社区的分类

二、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社会工作

(一)社区组织

(二)社区发展

(三)社区社会工作

(四)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社会工作异同点比较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

一、社区组织的实务模式

(一)地区发展模式

(二)社会计划模式

(三)社会行动模式

(四)社区组织三大实务模式比较

二、社区发展的实务模式

(一)创新改革模式

(二)改变习俗模式

(三)行为改变模式

(四)过程取向模式

三、整合的社区社会工作模式:社区营造

(一)日本的社区营造

(二)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

(三)社区营造小结

四、社会工作的其他方法在社区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实施的原则与程序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一般程序

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社会工作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社区社会工作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区社会工作

三、新时代的社区社会工作

第十章  社会工作行政

第一节  社会行政概述

一、社会行政的含义

二、社会行政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政策

(二)福利资源

(三)服务机构

(四)行政人员

(五)服务人员

三、社会行政的范围

(一)三层次说

(二)二层次说

(三)实施项目计划范围

四、 社会行政计划体制

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发展演变

一、西方社会行政的发展演变

二、中国社会行政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社会行政的功能

    一、理论层次

    二、制度层次

    三、实践层次

    四、现实意义

第四节  社会行政的基本过程

一、社会行政的基本程序

二、社会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社会工作督导

一、社会工作督导的概念

二、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和目标

三、社会工作督导的方式

(一)个别督导

(二)团体督导

(三)同事督导

(四)社会工作实习指导

第六节  社会工作咨询

一、社会工作咨询的概念

二、社会工作咨询与社会工作督导的比较

三、社会工作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四、社会工作咨询的种类

(一)以服务对象为标准划分

(二)综合性划分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政策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

一、社会政策的含义

二、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

三、社会政策的类型

四、社会政策的理念基础

第二节  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

一、社会政策理论的演变

(一)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社会政策理论

(三)福利国家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四)社会政策理论的多元化时期

二、社会政策理论争论的焦点

(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四)消除贫困还是存进社会融合

(五)解决矛盾还是促进发展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

一、社会政策的制定

(一)确认政策问题

(二)建立政策议程

(三)制定政策方案

(四)政策方案选优

(五)政策方案合法化

 二、社会政策的执行

(一)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其特点

(二)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

三、社会政策评估

(一)社会政策的评估标准

(二)社会政策的评估程序

(三)社会政策的评估方法

四、社会政策的调整

(一)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二)社会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

一、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

二、中国社会政策存在的缺陷

第十二章  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节  社会工作研究概述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与意义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定义与研究类型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批判主义方法论

三、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价值与伦理

第二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建构研究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三、搜集资料

四、资料处理与分析

五、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

二、社会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实验研究法

五、行动研究法

六、循证研究法

第四节  评估研究法

一、评估研究法的含义与作用

二、评估研究发展历史沿革

三、评估研究一般过程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总结和应用阶段

四、评估研究的分类

(一)需求评估

(二)理论评估

(三)过程评估

(四)影响评估

(五)方案开发

第十三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老年问题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界定老年人群体

二、现代社会中的老年问题

(一)老年问题含义

(二)老年问题成因

(三) 老年问题的表现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老年社会工作含义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微观层次理论

(一)角色理论

(二)脱离理论

(三)活动理论

(四)连续性理论

(五)符号互动理论与标签理论

二、宏观层次理论

(一)老年亚文化理论

(二)年龄分层理论

(三)现代化理论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原则

第四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老年人照顾的形式

(二)老年人心理和社会服务

(三)老年人教育服务

(四)老年人就业服务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与教育

二、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

(一)老年个案工作

(二)老年小组工作

(三)老年社区工作

三、老年社区工作的实施过程

(一)开始阶段

(二)达成服务契约

(三)界定任务

(四)采取行动

(五)结束阶段

第五节  中国的老年社会工作

一、中国的老年问题

二、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状况

(一)中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历史沿革

(二)中国老年人政策法规建设

(三)中国的老年人照顾

(四)老年人的医疗保健

(五)老年人的文化建设服务

三、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第十四章  儿童社会工作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界定和概念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群体的特点与儿童社会工作

(二)儿童权利与儿童社会工作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以救济为主的时期

(二)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一般儿童社会工作

二、特殊儿童社会工作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国家儿童社会政策与儿童社会工作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含义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组织与儿童社会工作

三、学校与儿童社会工作

四、家庭与儿童社会工作

五、儿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第四节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一、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状况

(一)儿童权益的保障

(二)儿童的健康与保健

(三)儿童的教育

(四)特殊儿童的社会工作

(五)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当前中国的儿童问题

(二)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十五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残疾认识模型

(一)医学模型、社会模型、ICF 模型

(二)个人不幸到公共健康模型

(三)弱势群体到公民权利

二、残疾人群体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一)残疾的含义

(二)残疾人的分类

(三)残疾人的基本特征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其功能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历史沿革及国际比较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医疗康复工作

(二)教育康复工作

(三)职业康复工作

(四)社会康复工作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

(一)残疾人个案社会工作

(二)残疾人小组社会工作

(三)残疾人社区社会工作

三、残疾人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残疾人社会政策

(二)残疾人社区康复

(三)“第三部门”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

第三节  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状况

二、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前景

第十六章  学校社会工作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一、学校社会工作概念

二、学校社会工作历史沿革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社会化理论

三、越轨行为理论

四、标签理论

五、角色理论

六、代沟与后喻文化理论

七、行为主义理论

八、道德发展理论

九、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

一、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一)传统临床模式

(二)学习变迁模式

(三)社区学校模式

(四)社会互动模式

二、学校社会工作方法

(一)学校个案工作方法

(二)学校小组工作方法

(三)学校社区工作方法

第四节  中国的学校社会工作

一、中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二、中国学校社会工作面临主要挑战

三、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第十七章  医疗社会工作

第一节  医疗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一、医疗社会工作的含义

二、医疗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医疗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内容

一、医疗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疾病的社会学观

(二)生活适应模式

(三)危机调试理论

二、医疗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医务社会工作

(二)公共卫生社会工作

(三)精神健康社会工作

三、医疗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三节  医疗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一、医疗社会工作的方法

(一)个案社会工作方法

(二)小组社会工作方法

(三)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四)其他特殊方法

 二、医疗会工作的实施过程

(一)接案,主动发掘服务对象

(二)进行社会诊断

(三)医疗社会工作团队的合作

(四)制定合约

(五)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

(六)评估和结案

 

第四节  精神健康工作

一、精神健康工作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

二、精神疾病的界定与类型

三、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服务方法与内容

四、精神病患者的医疗照顾模式

   (一)门诊/急诊

   (二)机构康复

   (三)日间住院康复

   (四)社区康复

 (五)家庭康复

第五节  中国的医疗社会工作

一、中国医疗社会工作状况

(一)中国内地医疗社会工作状况

(二)中国港澳台地区医疗社会工作状况

二、中国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十八章  工业社会工作

第一节  工业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职责

一、工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二、工业社会工作的含义

三、工业社会工作的职责

第二节  工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工业社会工作的起源

二、工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三节  工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方式和方法

一、工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二、工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和内容

三、工业社会工作的方法

第四节  中国的工业社会工作

一、中国工业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二、中国工业社会工作的特点及内容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十九章  矫正社会工作

第一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起源和发展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含义

(一)矫正的概念

(二)矫正社会工作含义

(三)矫正社会工作的分类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一)刑罚观念的发展与矫正观念的产生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一)对人的假定以及对犯罪的认识

(二)尊重、平等、接纳的价值观

二、 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监狱化与矫正

(二)罪犯改造的心理规律与矫正

(三)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第三节  中国的矫正社会工作

一、中国的矫正制度与体系

(一)中国的司法矫正制度与体系

(二)中国的行政矫正制度与体系

二、中国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狱政管理

(二)教育改造

(三)劳动改造

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矫正

一、社区矫正概述

(一)社区矫正的含义

(二)社区矫正的特征

(三)社区矫正的功能

(四)社区矫正实践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过程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收集、分析资料

(三)分析和诊断矫正对象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矫正计划

(五)社区矫正的介入

(六)社区矫正的评估与跟进

四、中国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问题    

第二十章  反贫困社会工作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及其测量

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的测量

第二节  对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与现实分析 

一、贫困现象的理论

二、中国贫困问题现状及成因

第三节  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务基础

一、贫困治理的理念与创新

二、贫困治理的政策与制度建设

三、社会工作对贫困治理的作用

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贫困治理中的应用

 

 

辽宁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437                   科目名称:社会工作实务

满分:150分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总结整合了不同社会工作领域和服务对象的共同需要和实务工作的共同理论基础,提供了社会工作者助人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技巧和程序。

•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概念

•    二、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二)系统理论

•    (三)生态系统理论

•    (四)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

•    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

•    (一)内外影响力范式

•    (二)社会功能发挥

•    (三)生命周期理论

•    (四)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    一、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    (一)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

•    (二)运用综合方法

•    (三)工作过程阶段化

•    (四)工作任务阶段化

•    (五)整合的价值观

•    二、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    (一)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

•    (二)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

•    (三)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    一、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    (一)改变媒介系统

•    (二)服务对象系统

•    (三)目标系统

•    (四)行动系统

•    二、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第二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指适用于为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服务的,由朝向一些既定目标的系统化的系列行动组成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六个阶段或称步骤,每个阶段或步骤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内容和方法与技巧。

•    第一节  接案

•    一、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    (一)接案的重要性

•    (二)接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    二、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    (一)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

•    (二)面谈

•    (三)收集资料

•    (四)初步预估

•    (五)建立专业关系

•    (六)决定工作进程

•    (七)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    三、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    (一)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    (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    (三)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    (四)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    (五)社会文化因素

•    (六)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    四、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    (一)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    (二)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    (三)决定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

•    (四)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    第二节  预估

•    一、预估的目的、任务、特点及原则

•    (一)什么是预估

•    (二)预估的目的

•    (三)预估的任务

•    (四)预估的特点

•    (五)预估的原则

•    二、预估的基本步骤

•    (一)收集资料

•    (二)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

•    (三)认定问题

•    (四)撰写与预估报告

•    三、预估的主要方法

•    (一)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

•    (二)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运用

•    (三)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    (四)社会网络分析

•    第三节  计划

•    一、什么是服务计划

•    二、服务计划的构成

•    (一)目的和目标

•    (二)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    (三)介入策略

•    (四)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    (五)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

•    (六)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    三、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    (一)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    (二)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    (三)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

•    (四)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    (五)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

•    四、制订服务计划的方法

•    (一)设定目的和目标

•    (二)构建行动计划

•    (三)签订服务协议

•    五、服务协议的形式

•    六、服务协议的签订过程及技巧

•    (一)签订协议的过程

•    (二)签订服务协议的技巧

•    第四节  介入

•    一、介入的特点

•    (一)介入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

•    (二)干预是介入的核心

•    (三)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

•    (四)介入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    二、介入的分类

•    (一)直接介入

•    (二)间接介入

•    三、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    (一)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    (二)个别化

•    (三)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    (四)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    (五)瞄准服务目标

•    (六)考虑经济效益

•    四、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    (一)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    (二)进行危机介入

•    (三)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    (四)调解行动

•    (五)运用影响力

•    五、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    (一)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    (二)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    (三)制订计划创新资源

•    (四)改变环境

•    (五)改变组织或机构的政策、工作程序、工作方式

•    第五节  评估

      一、评估含义与目的

•    (一)评估的含义

•    (二)评估的目的

•    二、评估的作用

•    (一)监督介入工作进度

•    (二)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    (三)巩固改变成果

•    (四)社会问责

•    三、评估的类型

•    (一)过程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四、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    (一)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    (二)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    (三)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    (四)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    第六节  结案

•    一、结案的类型

•    (一)结案的含义

•    (二)结案的类型

•    二、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    (一)总结工作

•    (二)巩固已有改变

•    (三)解除工作关系

•    (四)做好结案记录

•    三、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    (一)服务对象的正面反应

•    (二)服务对象的负面反应

•    (三)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是根据特定的服务对象——儿童,依据其所需的共性及特性专业服务,而对社会工作具体服务所进行的专业分类,这种分类的关键性要素是服务对象的自身特征。本章中对开展儿童社会工作中所涉及的概念、理论、方法及技巧,尤其是其中一些不同之处,展开了介绍。

•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    一、儿童的概念与界定

•    (一)儿童的概念

•    (二)儿童的界定

•    (三)儿童的特点

•    二、儿童的需要

•    (一)生存的需要

•    (二)爱的需要

•    (三)学习的需要

•    (四)游戏的需要

•    (五)社会化的需要

•    (六)被保护的需要

•    三、儿童的成长、面临问题及资源

•    (一)婴儿期

•    (二)幼儿期

•    (三)学龄期

•    四、儿童社会工作定义和特点

•    (一)定义

•    (二)特点

•    五、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法律基础

•    (一)宪法

•    (二)儿童权利公约

•    (三)其他有关法律

•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儿童生物学

•    (二)儿童心理学

•    (三)儿童教育学

•    (四)儿童社会学

•    (五)儿童文化学

•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表现形式

•    (一)宏观层面

•    (二)微观层面

•    三、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

•    (一)家庭

•    (二)学校

•    (三)同辈群体

•    (四)大众传媒

•    四、现阶段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机构

•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

•    (二)社会福利机构

•    (三)社区

•    (四)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

•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区别

•    (一)对“服务对象自决”的差别化理解

•    (二)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

•    (三)社会工作者的特殊角色

•    二、儿童社会工作中评估的作用

•    (一)评估的定义

•    (二)评估的目的和方法

•    (三)实用评估量表

•    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

•    (一)儿童辅导

•    (二)儿童小组工作

•    (三)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

•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本章主要介绍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主要内容、主要方法等。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群体的了解和理解,对青少年发展等相关理论的了解、理解和有效运用,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知识、方法的有效理解和整合运用,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获得成效的关键。

•    第一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    一、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

•    (一)青少年的需要

•    (二)青少年的问题

•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面

•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类型

•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

•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

•    (三)“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介入焦点

•    (四)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始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    四、青少年社会工作系统架构

•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系统

•    (二)青少年服务对象系统

•    (三)青少年服务目标系统

•    (四)青少年服务行动系统

•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思想道德品格辅导

•    (一)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

•    (二)主要服务内容

•    二、心理及认知辅导

•    (一)青少年心理及认知的主要特点

•    (二)主要服务内容

•    (三)自我认识与探索

•    三、生涯发展辅导

•    (一)生涯辅导的主要内容

•    (二)生涯规划的重点

•    四、就学就业辅导

•    (一)就学辅导

•    (二)就业辅导

•    五、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辅导

•    (一)生活方式辅导

•    (二)人际交往辅导

•    六、行为偏差及矫正服务

•    (一)行为偏差青少年矫正服务

•    (二)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

•    七、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

•    (一)弱势群体的界定

•    (二)保障服务的内容

•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青少年发展理论

•    (二)青少年偏差理论

•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直接方法的主要特点

•    (一)青少年个案的主要特点

•    (二)小组工作在青少年服务中的功能

•    (三)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专项服务

•    (一)青少年网络脱瘾辅导服务

•    (二)青少年就业辅导服务

•    (三)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

 

第五章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能力。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常常要面对复杂的情况,涉及老人及其相关的经济、身体健康、情绪、配偶关系、代际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等多方面的问题。

•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概述

•    一、老年人及老年期

•    (一)年龄界定

•    (二)老年期的划分

•    (三)老年人及老年期划分的意义

•    二、老年期的特点

•    (一)生理变化

•    (二)心理变化

•    (三)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    三、老年人的需要及问题

•    (一)老年人的需要

•    (二)老年人的问题

•    四、老年社会工作

•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

•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目的

•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作用

•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    (一)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    (二)反移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    (三)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反思并运用督导机制

•    (四)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

•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一)健康促进与健康维护服务

•    (二)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

•    二、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    三、精神问题的解决

•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    五、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

•    (一)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

•    (二)临终关怀

•    (三)丧亲问题

•    (四)酗酒问题

•    (五)自杀

•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一、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

•    (一)缅怀往事疗法

•    (二)人生回顾疗法

•    (三)验证疗法

•    二、老年人小组工作方法

•    (一)老年人小组工作的独特之处

•    (二)专门适用于老年人的小组

•    (三)注意事项

•    三、老年社区照顾

•    (一)老年社区工作的重点目标人群

•    (二)老年社区工作方案

•    (三)老年社区照顾的服务内容

•    四、老年机构照顾

•    (一)养老机构的类型

•    (二)老年机构照顾理论

•    (三)老年机构照顾的实务模式

•    五、老年社会工作督导

 

第六章  妇女社会工作

    主要掌握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特点和工作目标及原则,深入认识妇女的特殊困难和发展问题,以及认识到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比较基本的如性别分析、赋权以及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妇女,推动性别平等,实现人类的公平正义。

•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    一、妇女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    (一)青春期

•    (二)青年和中年期

•    (三)更年期

•    (四)妇女的“四期”

•    二、妇女的需要和问题

•    (一)妇女的需要

•    (二)妇女的问题

•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    (一)妇女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产生和发展

•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

•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

•    四、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

•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

•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

•    第二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针对妇女具体需要和发展的工作

•    (一)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调适与工作策略

•    (二)对单亲母亲家庭的介入

•    (三)干预针对妇女的暴力

•    (四)对流动妇女和留守妇女的服务

•    (五)维护妇女的生殖健康

•    (六)推动妇女参政

•    (七)改善妇女贫困状况

•    二、推进性别平等的工作

•    (一)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二)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    (三)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作

•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一、性别分析方法

•    (一)性别角色分工分析

•    (二)性别需要分析

•    (三)其他方法

•    二、妇女赋权的方法

•    三、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

•    (一)建立关系

•    (二)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

•    (三)挖掘自身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    (四)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

•    (五)社区层面

•    (六)资源联结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帮助残疾人所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性质的工作,其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康复社会工作。一般通过在机构和社区里对残疾人实施全面康复的系统性服务中开展。在充分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残疾人落实有关政策,努力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

•    (一)残疾人定义

•    (二)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

•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    二、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城镇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    (二)农村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    三、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    (一)社会福利政策落实

•    (二)家庭扶助:比较低生活保障制度

•    (三)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

•    (四)就业政策倾斜

•    (五)康复与医疗救助

•    (六)伤残抚恤

•    (七)社会保险

•    (八)特殊教育

•    (九)文化生活照顾

•    (十)改善社会环境

•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    (一)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

•    (二)开展政策咨询工作

•    (三)支持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

•    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    (一)建设无障碍环境

•    (二)残疾人特殊用具的配置

•    (三)组织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

•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一、社区康复模式

•    (一)社区康复的文化背景

•    (二)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

•    (三)如何开展社区康复

•    二、社会康复模式

•    (一)社会康复的概念和内容

•    (二)社会康复的措施

•    三、职业康复模式

•    四、教育康复模式

•    (一)特殊教育

•    (二)如何配合特殊教育工作

 

第八章  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使其服务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独特内容与方法。工作目标是帮助矫正对象能够通过自身能力来维持其基本生存条件。通过帮助其接受较好的教育来实现其有效就业,同时帮助其实现自新、自强、自立的目标。

•    第一节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    一、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

•    (一)矫正对象的需要

•    (二)矫正对象的问题

•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

•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    三、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    (一)福利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    (二)特殊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    (三)系统性:矫正社会工作是贯穿司法矫正全过程的社会福利服务

•    (四)专业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    四、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

•    (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矫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三)中国内地的社区矫正制度

•    第二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    (一)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    (二)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    (一)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

•    (二)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    (三)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

•    (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    (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    (一)提供住宿场所

•    (二)提供就业、就学辅导

•    (三)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    (四)提供物质援助

•    第三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    (一)人道主义:矫正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    (二)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

•    (三)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

•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一)致力于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

•    (二)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

•    (三)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

 

第九章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属于军队社会工作的范畴,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实践,有力地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本章厘清了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问题和特点,明确了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特点,阐述了不同服务载体当中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了优抚安置社会工作需要掌握的一些独特方法。

•    第一节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概述

•    一、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

•    (一)服务对象的需要

•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

•    二、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特点

•    (一)覆盖范围广

•    (二)军队情节深

•    (三)需要层次多

•    (四)问题压力重

•    三、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

•    (一)什么是优抚安置工作

•    (二)什么是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    四、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特点

•    (一)政治性

•    (二)政策性

•    (三)协调性

•    (四)特殊性

•    (五)矛盾性

•    第二节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一、优抚医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    (一)总体内容

•    (二)特别内容

•    二、光荣院社会工作的内容

•    三、烈士褒扬社会工作的内容

•    四、军供社会工作的内容

•    五、复原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内容

•    六、军休社会工作的内容

•    第三节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    一、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需掌握的共性方法

•    (一)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

•    (二)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求当下生命的意义

•    (三)危机干预方法——比较小的努力产生比较大的效果

•    (四)对工作人员压力问题的处理方法——建立支持性小组

•    二、优抚医院和光荣院的介入重点

•    (一)死亡与频临死亡问题

•    (二)体恤性与亲密关系

•    (三)失禁问题的处理

•    (四)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问题的预防

•    (五)疏于照顾问题

•    (六)建立专门小组

•    三、复原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介入重点

•    (一)压力预防与减压

•    (二)构建支持网络

•    四、军休社会工作的介入技巧

•    (一)接收安置前

•    (二)接收安置中

•    (三)接收安置后(主要是提供服务管理)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

分享
分享到:
收藏 (0) (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